2016年3月16日,《浙江教育报》2版以《湖师院“零距离接轨”培养艺术人才》为题,报道了我校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全文如下:
湖师院“零距离接轨”培养艺术人才
还没毕业,张洋如今就已提前成为中国武警文工团男声合唱团的一员,这是国内唯一一支专业男声合唱团。
作为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在校期间张洋就被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选中参加他的声乐大师课,并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越战越勇》的舞台。张洋用他雄厚有力却不失细腻情感的歌喉,深深打动节目现场的评委和观众。
自2004年起,该校艺术学院就大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用学院院长汪洋的话来说,这是为了解决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尴尬,是为了适应艺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项名叫“三百工程·零距接轨”的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课内+课外+校外”的培养新体系,以此来打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去年9月,湖州市东林镇第二小学美术教师林晨栎的版画作品《芦苇火种》入选了江苏省美术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这位湖师院的毕业生以前一直不理解学院为何要编撰《新三百》教材,后来参加工作了,也终于明白学院的良苦用心。
这本《新三百》教材是为艺术专业学生精心编写的,里面所列的音乐曲目和美术作品皆来自中小学教科书,而设计类专业的教材还录入了国内外最经典或正在实施的前沿项目。所谓的“三百工程”就是在大学四年内,让音乐专业学生完成100首歌曲的即兴伴奏、100首歌曲的演唱、100首名曲的赏析;让美术专业学生完成100幅绘画作品的创作、100位书画名家的了解、100幅名画的赏析;让设计专业学生完成100件设计作品的创作、100位设计名家的了解、100件设计名品的赏析。
如此大规模的涉猎与实战,就是为了让毕业生能与社会、与岗位接轨。
2012年,以美术专业为试点,艺术学院开始探索毕业论文与答辩新模式,变文字文本为主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求每位毕业生的理论答辩都有毕业音乐会或展览会等实践做支撑。“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新江说,有时外出写生采风回来或者一门课程结束后,他们也会挑选优秀的作品进行交流式展演,既是总结,也能激发学生努力创作的决心。
此外,艺术学院还实施了“项目制”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将自己在校外正在进行的项目拿进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项目,让每位学生来设计。“这种‘委托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将实践能力、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进行零距接轨。”汪洋如是说。
据介绍,近年来湖师院艺术学院学生的专业竞赛获奖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原来每年零零星星的几个获奖项目到2012年增长到70余项,随后更是突破了100项。而且获奖层次也显著提高,,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神州唱响”高校声乐展演、国际标志双年奖学生组、省大学生多媒体设计竞赛、省大学生摄影竞赛等比赛中屡获一、二、三等奖。过去12年里,学院共培养了近3000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除为中、小学输送了大批优质教师外,还为设计、培训、创业等机构培育大量一线高素质人才。
通讯员:邵怀楠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