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浙江教育报》头版倒头条以《湖师院实施大学生修身计划 让校园洋溢“君子之风”》为题,报道我校实施大学生修身计划,培育“君子之风”。全文如下:
湖师院实施大学生修身计划
让校园洋溢“君子之风”
在湖州师范学院,一堂名为“君子文化与人文素养”的课最近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关注。在这堂课上,他们可以参加知识竞赛,可以举办主题晚会,还可以参与剧本创作和微电影的拍摄等。
作为一所有着教师教育传统的高校,湖师院一直将“文明修身”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去年起,该院党委更是下文,决定在校园内培育“君子之风”。该院党委副书记杨柳说,君子之风意味着高尚、优雅、道德良知,更意味着社会责任,“君子之风”建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大胸怀、意志力、公德心和书卷气。
“弘扬君子之风,并非简单地复古,而是要赋予君子文化以当代意义,并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对接。”该院政治学院教授沈晓阳说。为此,学校召集政治学、古代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组建了君子文化内涵研究团队。
在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湖师院向广大新生赠送了包括《论语》《中国文化史要论》等在内的12部国学经典,希望他们从进校开始就自觉习“君子之学”、长“君子之识”、扬“君子之德”、从“君子之行”。
“第一次上课,老师带我们重读了苏武牧羊、季扎还愿等故事。”小学教育专业大一女生许凌云对第一次上“君子课”记忆犹新。这堂课由湖师院古代文学专家共同编制,课程一推出就被列为学校首批通识核心课程。课程紧紧围绕“君子之风”建设展开,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作为君子品格的精髓设计为八大单元。每一单元既有经典论著中的哲理阐释,又有当今现实的深刻剖析,博古通今、有理有据。
授课教师潘明福副教授直言,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让大学生了解何为君子文化,君子文化有何作用,并能够将君子之风自觉地融入到个人的言行当中,最后自觉地形成君子品性。
各院系也积极响应“君子之风”建设。湖师院设立的首批“君子之风”精品项目,申报量超过了立项数的一半以上。像“艺术导读”工程、“五心四有”思政人才培育计划等,都是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的学生人格养成计划。历史专业大学生还自发组建了学校首个“国学社”,通过向先贤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境界。
走进湖师院,有时你还可以在校园里看见一些流动的街景项目。学校通过举办君子“四艺”各类活动,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感受传统文化,并将“君子之风”内涵学习讨论融入党校、团校、主题团日活动。据介绍,近期学校还将成立大学生礼仪中心,致力于大学生形象与礼仪的培训、教学工作,并增设“大学生礼仪与修养”课程,制定《大学生雅言雅行手册》。
君子文化的核心是“仁”,即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勇于担当、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早在2000年,湖师院就率先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目前在校注册志愿者已超过1.6万人,组建了74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志愿服务硕果累累。前不久,该校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团还荣获了“最美浙江人——2015青春领袖”称号。
“你是志愿者吗?你做过多长时间的志愿者?服务过多少人?”这是湖师院大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这里,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平均每人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0小时,最长的有186小时。2014年,该院更是将志愿服务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奖学金及各类荣誉评比挂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学校先后涌现出“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潘美儿、“浙江骄傲”人物陈芬芳、远赴千里献“熊猫血”的史洁文等一大批志愿者典型。
“‘君子之风’建设不能缺少教师的参与,教师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湖师院党委书记刘剑虹说,作为学校的一项文化战略,今后教师职称评比将接受师德评估,评估不合格者将一票否决。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