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光明网:融入社区 让民乐“乐民”——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拓展民乐发展新路径

来源:艺术学院 发布日期:2016-10-25

    2016年10月25日,光明网以《融入社区  让民乐“乐民”——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拓展民乐发展新路径》为题,报道我校艺术学院拓展民乐发展新路径。全文如下:

 

融入社区  让民乐“乐民”

——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拓展民乐发展新路径

 

作者:湖州师范学院 张芳芳


  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国乐的保护与发展,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文化部门、艺术机构、专业院校都在不断寻觅探索国乐在新时代下的创新路径。近来,来自浙江省湖州师院的一些年轻音乐教师依托市政文化项目,将民乐教学与演出实践结合,搭建与市民亲密互动的开放式舞台,同时立足地域文化传统,建立与听众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以行动响应中央“文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号召,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10月21日周五晚上7点,浙江省湖州市的繁华商业区银泰城门口附近一如往昔的热闹,一个小小的舞台前围着一圈驻足的市民。舞台上,4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用扬琴、琵琶、二胡、笛子演奏出悠扬的乐曲。一曲终了,人们热情给予支持掌声的同时,还有不少上前熟络地与演奏者轻声进行交流,或探讨曲目,或把玩乐器,或点曲,也有市民技痒主动上台一展身手,台上台下轻松惬意,共同享受着这段音乐浸润的美好时光……


  现场的市民赵女士表示,现在已经习惯晚饭后带着7岁的小女儿散步来到舞台前,小朋友特别喜欢一些具有吴越本地特色的传统名曲,在这里不仅能听到传统音乐的现场演绎,小朋友还能得到专业人士的热心指点,非常开心……


    此处的民乐舞台是湖州市政府举办的“文化街景”项目之一,据悉,湖州市中心城区文化街景总数目前有10多处,活动形式多样,有民乐演奏、器乐演奏、戏曲演唱、书画表演、才艺展示、民间手工艺展示、综艺节目等。银泰城门口的这个小舞台就是湖州师范学院承接的民乐演奏主题项目。

    短短1个半小时的时光,成为一场与飘香国韵的一次亲密约会。


对民乐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重归生活


  即便在历史积淀丰厚的江南地区,民乐的发展状态也是处于相对低迷状态。


  “从近年来民乐专业生源情况来看,我们确实感觉到了压力。”陆沁凝也是一名青年琵琶演奏家,作为苏州人的她自幼就在家乡接受传统的音乐熏陶,她向笔者介绍说:“今年我们的琵琶专业新生只有1名,这个数目自2005年以来,一直曾下降趋势,虽然我们不是专业音乐学院,反应不了全局,但如果传统音乐文化在基础教育这一环脱节,对整个民乐发展的损害将是根子上的,如果民乐在中小学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教育,以后的路将更加举步维艰。”另据悉,该学院扬琴专业学生也断档了,扬琴是江南丝竹的重要乐器,民间艺诀说:二胡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匾,扬琴一捧烟,学校里高年级为数不多的几位扬琴学生,伴奏任务都排到几个月以后了,根本忙不过来。

  在该处活动现场具体指导的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老师陆沁凝介绍,她带领的这支学生演出队伍名为“汉韵乐坊”,每周他们都会在这里固定为市民义务演出1-3次,风雨无阻。前来听演奏的市民也从刚开始的寥寥几人看热闹,发展到现在有一些相对固定的听众群体且有丰富的交流互动。


    “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认为民乐传承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大众层面的支撑,就比如最近上海艺术节开幕式‘海上生民乐’的展现很精彩,学界评价很高,但我们认为对民乐的保护不仅仅是让它上精品舞台,还应当努力让它重归普通人的生活,与人们当下的生活方式融合起来,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这是我们地方高校能做的、而且是擅长做的。”陆沁凝说:“我们在一些旅游景区也设里一些表演的点,但我们更为重视这个面向本地市民的舞台,景区游客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通常只能是走马观花,热闹归热闹,终究浮于表面,与我们传承的目标有所偏离。”
  

    这个直面社区的民乐舞台获得学院领导层的重视,该校艺术学院院长汪洋表示:“我们2015年初设定的学院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成为服务地方的高地,文化街景、文艺下乡、文化大篷车都是学院与地方文化事业对接的一项项具体措施。让师生真切感受地方文化,并亲身参与建设,无论是对于眼前的教学改革实践,还是对长远的地方文化传承都是意义重大的。”


  陆沁凝在学院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的改变:弱化舞台概念,倡导与市民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弱化演出概念,突出实验、创新,大量改编现代曲目,增强人们对民族乐器表现能力的信心;强调本地的传统曲目,如《太湖美》、《姑苏行》、《采茶舞曲》,还有改编曲目《莲湖谣》、《茉莉花主题创意曲》等,唤起市民们的地域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争取市民的支持;强调市民趣味,依时令节气,安排应景的主题,如中秋月明时演奏《春江花月夜》……


地方文化是民乐扎根的最好土壤


  浙江湖州是太湖南岸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故乡,自古以来文化积淀深厚,出产的湖笔享誉汉文化圈。这里也孕育了充满独特地方灵性的音乐文化,具备深厚的民间底蕴。


  “一次演出时,我们偶然演奏我们太湖流域的名曲《无锡景》,广场上的人们呼啦一下子都聚过来了,很多人还跟着乐曲唱起来。我们顿时觉得人们还是喜爱民乐的,所以在后续的演出中特意安排一些地方特色鲜明的曲子,并向市民做了介绍,我们江浙本来重乡土,现场很多人都很激动,效果非常好……民乐向生活的回归,需要有一个现实接入点,湖州本地的良好传统文化环境给了我们信心,也是我们这个项目后续工作设想的依托。”陆沁凝说。


  罗曼•罗兰曾有这样的表述:艺术要强壮,不能像在盆里生长的树木那样在温室中找到避难所,它必须在自由的土壤里成长,无所束缚地将根延伸到任何可以汲取营养的地方,它的民族特征不会被耗尽,新注入的成分和吸收的异质成分会赋予新生的力量。


    经过多年的民乐教学实践,陆沁凝对上述这番话深有同感。“民乐要必须走出去,勉强推行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找到路径回到生活中去,让人们知道我们的民族乐器也能展现我们现代人的情感,甚至更擅长表达当地人的真实情感,就比如《二泉映月》就是我们太湖周边诞生的作品,很多市民就表示二胡版比小提琴版更好听。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团队最核心的工作也是着眼于树立‘自信’,比如:专业工作者对民族音乐创新潜力的信心,学生对民族音乐发展未来的信心,市民对民族乐器表现能力的信心……文化上自信了,创新的天空就开阔了,我们的传承就拥有了更持久的力量。”


“开放式课堂”激活内容创新


  这项演出任务,起初是作为学院“服务地方”交办下来的,但陆沁凝很快意识到这是她实践“开放课堂”理念的极佳平台。


  学生付日尧是一名刚进校的大一学生,他坦言道,刚开始接到演出安排的时候,很不理解,觉得自己还没做好准备,但参与其中后,他很快发现开启了这是一方全新的“天地”,当他在舞台上紧张得手足无措时,迎来的是市民们宽容与鼓励,甚至有些市民还给了他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我感觉自己有很大的进步,演出给了我压力和动力,观众给我的鼓励让我非常感动,每天和他们的交流也让我对努力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价值有了新的理解,我有信心在今后为他们带去一些更精彩的表演。”


  从本地传统音乐入手,也为学院的专业教学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相比专门的音乐学院,师范学院更注重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更注重社会基层文化环境的观察,在与作品情、景、境完全契合的环境中讲授民乐,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据悉,该学院开设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也将组织同学专题对这个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学生们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当他们的热情点燃了,想法就非常多。他们通过互联网途径大量借鉴其他新鲜的表现形式,如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版的《圣斗士星矢》主题曲,以及二胡演奏版的游戏《炉石传说》主题曲、扬琴演奏版的游戏《寻仙》主题曲……虽然他们的表演会略显生涩,但我们的目标是让民乐‘走’出去、‘活’起来,让学生一开始就直接面对市民需求,藏拙只会越藏越拙,因此,在这个角度来看,即便尝试失败也算是收获。”


  以地方文化作为依托,以汇集师生创新力量作为保障,以与市民间的良性互动作为持续的动力,“原本我们只是想做好舞台,却意外收获了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且现在看来是良性循环的。”陆沁凝笑着说:“民乐是祖辈传承下来瑰宝,我们有责任发扬光大,我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尽自己小小的一份心、一份力。”

 

http://wh.zgzx.com.cn/2016-10/25/content_8794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