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中国教育报》7版以《正心笃志 在国风传承中寻根铸魂》为题,报道我校以“君子文化”为切入点,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正能量,创新性发展,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了典范。全文如下:
正心笃志 在国风传承中寻根铸魂 |
——湖州师范学院以“君子之风”育核心价值观纪实 |
千人诵读国学经典 |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需要经济的振兴,需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繁荣。湖州师范学院以“君子文化”为切入点,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正能量,创新性发展,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了典范。
古为今用
寻找君子之风
湖州师范学院办学百年来,始终立足湖州文脉精华,传承北宋大家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精髓和人格精神,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2015年初,学校党委学工部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在实行了近十年的文明修身工程基础上,提出了“传承君子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方案。方案刚一出台便引发全校热议。对此,学工部部长朱小芳十分欣喜:“师生反响之热烈,让我们感觉到‘君子文化’的感召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激发出来,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为全校师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指引。”
学工部随即连续组织了十多场讨论会,集思广益,最终汇聚为《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倡导文明修身 弘扬君子之风”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意见以国家《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精神纲领,结合学校自身学情,对目标、内容和路径进行规划,提出了建设“君子之风”的长效机制。
《实施意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弘扬“明体达用”校训,发挥百年师范教育优势及全国文明单位的建设经验,将文明修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倡导“寻根铸魂,明德修身,知行合一,从我做起”的自觉追求,培育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树立“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塑造“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寻找新时代的“君子之风”。
学校原党委副书记杨柳是“君子之风”建设的积极推行者,他认为:“弘扬君子之风,关键是要辩证取舍,从前人的智慧中继承积极思想,汲取正能量,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为厘清君子文化的历史渊源、价值理念,找寻君子时代性转化路径,学校召集政治学、古代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方面专家组建了君子文化内涵研究团队,对“君子品格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传统”“古代文人的君子人格及其对当代学生的启示”等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梳理,不断寻找、凝练“君子之风”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为“君子之风”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支持。
厚植沃土
弘扬君子文化
党委副书记蒋云良表示:“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仁,而礼与乐是其培养的重要手段,基础是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细节做起,学会尊重制度、文明守礼,同时要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重视美育工作。”因此学校将遵章守纪教育融入各类学生管理。在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过程中,用人单位普遍反馈学校毕业生有礼貌、素质高。
学校以书籍为链,从新生入学礼上赠送一份十二部国学经典读物的“见面礼”,到组织开展课堂外的“阅读经典”活动、融入新生始业教育、毕业生教育,以及党课、团课,一步步引导学生习“君子之学”、长“君子之识”、扬“君子之德”,从“君子之行”,书香溢满了整座校园。
学校高度重视主渠道建设,将君子文化的学习、君子之艺的培育作为相关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的重要内容,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君子之风”教育紧密结合,尤其是师范生突出培育“礼乐书述”四种技能,形成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联动机制。
“君子文化与人文素养”是学校的首批君子文化通识核心课程,课程紧紧围绕君子之风建设,既有经典论著中的哲理阐释,又有当今现实的深刻剖析,反响热烈。随即,学校又开设了“国学智慧与君子人格修养”“君子礼仪和大学生形象塑造”等通识核心课程及“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等人文素养课程,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校还不断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点推出了“胡瑗大讲堂”、“道德讲堂”,邀请将军罗援,学者彭林、鲍鹏山、于丹,主持人白岩松、敬一丹,最美浙江人戴杏芬等,来校传播爱国理念、中华文化与真善美,近两年共组织30多场,参与师生达4万多人次。学校还利用现有教师资源设立了“君子文化讲堂”,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当代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注重体育和艺术在君子人格塑造中的作用,不仅将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评优评奖、综合素质评价挂钩,还成立美育委员会,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为了更细致地营造文化校园,于无声中润育学生心灵,学校开展了做美文化标识工程,建好沈行楹联艺术馆等文化场馆,向学生展示前人的君子情怀;对校园道路、楼宇进行重命名,激励师生追寻君子精神;开设校园流动街景项目,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宣传教育平台建设方面,学校设立了“从游茶约”“我和校长有个约会”等师生沟通平台;在校园网、校报、微信平台中设立“君子之风”专栏,定期推送“君子之风”建设成果。
如今,“君子之风”已深植于学校文化沃土中,国学社、弘礼社、远方诗社等学生社团举办各类活动弘扬君子人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个校园焕发出蓬勃生机。
此外,各二级学院也积极参与“君子文化”建设,形成了10个“君子之风”精品项目、11个试点项目,在传承挖掘、融合学科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形成了“一院一品”的二级学院文化格局。
知行合一
践行君子精神
“‘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也是一种不断追求理想的现实人格。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追求,才使得‘君子文化’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在校党委书记刘剑虹看来,弘扬君子精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践行君子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理念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日常行为中去。
堪为人师者为君子,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德引领作用,要求全体教职工率先践行“君子精神”,以教风带学风,以师德感染学生,构建“君子人格”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格局。
学校将班级团支部作为君子文化建设的基本落脚点,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开展道德践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创新志愿服务活动评价管理机制。目前,全校95%的学生注册成为志愿者,组建了74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仅2015年,志愿服务时间总和就达47135小时,平均每人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约20小时,最长的达186小时,涌现了具有“君子精神”的榜样人物和集体。
商学院“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团”被中宣部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最美助残人”“浙江好人榜”“中国好人榜”及“最美浙江人”之“青春领袖”。教师教育学院留守儿童关爱团队,十多年来坚持发挥专业特色开展义务支教,温暖了10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
此外,还涌现了护理麻风病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潘美儿、感动浙江十大人物之“援建夫妻”、远赴数百里捐献“熊猫血”救人的史洁文,捐骨髓救助11岁小女孩的芮航等一大批各级各类先进人物。
学校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服务、锤炼自我,每年组织专业实践团队近百支,个人社会实践实现全覆盖。在“两学一做”教育中,学校开展“百个学生支部结对百个社区支部”活动,利用专业优势为湖州近百个社区提供党建服务、社区治理、文化艺术、科技卫生、幼儿教育等专业服务,“全民健身服务团”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阳光医疗服务团”“三点半学堂”“科技大篷车”等成为深受群众欢迎、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实践项目,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表彰与媒体报道。学校“爱满师院 情暖湖城——湖州师范学院志愿服务文化让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相信,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精神浸润下,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将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12/29/content_469591.htm?div=-1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