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晚报头版、通版:师专迁建 一梦十年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7-04-17

    2017年4月14日,《湖州晚报》头版、A06A07通版以《师专迁建 一梦十年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为题,报道湖州师专迁建20周年。全文如下:

 

师专迁建 一梦十年

 

    “20年前,湖州大地谱写了一曲悦耳动听的尊师重教的赞歌,不知倾注了多少领导的心血,不知牵动了多少市民的爱,不知浇灌了多少民工的心血。”在湖州师院东校区的一间办公室里,80岁的蔡清江用一串排比句,开始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日子。学士路1号的湖州师专新校区喜气洋洋,校园内挂满了激情昂扬的24字竖幅。“庆祝香港回归喜刷百年耻辱 喜迎师专迁建十年美梦成真”——这是蔡清江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接到电话,我一晚上没有睡着。第二天一早,临时取消了陪夫人看病的计划,5点多钟匆匆从杭州的家中出发,赶着8点上班前到了湖州师院。 20年前发生的点点滴滴,一夜之间在我心头“苏醒”。湖州师专迁建牵动了省市两级的领导,牵动了千千万万湖州人,是200多万湖州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办成了这件大事。回首往事,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

——蔡清江

 

校园小 铁定要“吃亏”

    1984年暑假,我从浙师大调入湖州师专,担任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一跨进位于人民路的师专大门,心就凉了半截。校园占地总面积只有38亩,后来又因为广场后路拓宽被占去了一亩二分地。当时的师专校园只有浙师大的几十分之一,“有校无园,有操无场”,学生做个早操得赶去人民广场。湖州话讲“螺蛳壳里做道场”,是最贴切的比喻。这么小的学校,该怎么办?这一天起,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改变校园的面貌,弥补硬件的短板。

    忐忑之余,我利用一个暑假,挨家挨户地走访教师家庭。“走了以后发现这个学校是有希望的。”我了解到学校在职教师大都毕业于名牌大学,师资非常好,敬业爱岗。开学后,我提出要搞内涵发展,修炼基本功,提高综合素质。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有一个观念根深蒂固:高校不能小不能弱,体量小要吃亏。我出生在福建省晋江市,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经济十分困难。高考时,按成绩我可以选择读清华北大,但家庭经济负担太重,最终读了浙师大两年的大专班。大学两年期间,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学费是我到中专学校兼课,假期去杭州艮山门煤矿挑煤赚来的。求学不易,我十分珍惜,勤勤恳恳做事。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1984年离开浙师大时,已担任副校长一职。在浙师大呆了二三十年,在浙师大我亲历了六次搬迁。“学校小了,在机遇面前有时要吃亏。”这些经历告诉我,高校要有地位、有作为,首先要有实力,硬件要过硬,办学有规模。湖州师专迁建的梦,我一做就做了10年,奔走了10年。

    1991年省委研究决定,要把我调回浙师大担任党委书记。因为湖州师专迁建的事没办成,大学的梦没实现,我很不甘心。在省委组织部到校宣布调令的前一晚,我主动上门,畅谈半晚终于打动了省里来的干部,收回任命。

拿黄牌换金牌

    10年过去了,可学校的面貌还没有得到改善,我心里非常着急。 1994年,湖州师专的在校生为1354名,平均仅占19.9平方米,而国标为6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平均仅为19.1平方米,而国标为30.49平方米,其它如教室、操场、行政用房、食堂、会堂等都大大低于国颁最低标准。

    1994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司长金长泽到师专调研。发现学校办学条件实在困难,很难发展。调研结束后,金长泽还帮着去跟省政府和省教委的领导做工作。

    1994年夏天,国家教委亮了“黄牌”,发出最后通牒,湖州师专硬件远不能达到国家最低标准,两年内如不改变现状,即停止招生!“湖州最高学府——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吃了国家教委的黄牌警告,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下子飞遍了城乡角角落落。 ”1994年12月17日,《湖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湖州最高学府受到黄牌警告》的稿子,当时在湖州上下震动很大。

    不久,省政府组织了一个论证小组,由省教委副主任阮忠训带队,到湖州师专对迁建的事进行论证。那天晚饭时,阮忠训跟我说,情况我都了解了,你们可以草拟一个论证报告,明天一早交给我。当时的办公室主任还是周家健,我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他连夜起草,熬了一个通宵,完成了这篇报告,赶在早上7点钟前打印好,交到了阮忠训的手上。“我们只留下了一个空格,需投入多少万元。报告由我们来写,带着感情色彩,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天一早,阮忠训拿到报告后,当场竖起大拇指。他说,湖州师专的精气神还在,这样的学校肯定要办下去。后来,他帮忙做了很多工作。学校的迁建工作,很快顺利起来了。

    要办就要办像样的学校让我吃到第一颗定心丸的,是原市委书记俞国行。当时他刚刚从绍兴调来。在绍兴当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时,俞国行办成了一件大事——把绍兴师专从农村迁到了城市。绍兴师专原来条件比湖州师专还要差,通过一次迁建实现了飞跃。

    俞国行第一次到师专调研时,我就找到他,跟他说绍兴师专搬迁得这么成功,湖州师专搬迁我们想了十年了。没想到俞国行非常爽快地答应,拍着胸脯对我说,放心,我们一定要把师专迁建的事情办好。

    因为迁建工作比较复杂,办学又等不起,不久后我看到原吉山中路电力技校和湖州中专有空余。我就去找俞国行,问能不能把这块地方给师专临时度过难关。“要办就要办好的大学,不三不四怎么行。 ”没想到市委书记的答复这么肯定,我又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省市领导的共同努力下,1995年8月8日省长办公会议上终于通过了学校的迁建项目。从项目立项,到最终完成搬迁,总共不到两年时间。两年间,“湖州师专”四个字时刻放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里,也天天挂在湖州人的嘴边。这样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今天想起来还非常感动。

    这两年里,湖州创下了很多的第一:市民捐款全国第一,52天捐了1000多万;3年的建设工期压缩到14个月内完成,还拿下了质量奖,在全省高校建设项目里排第一;在建设工地上办民工政治学校全国是首创;学校搬迁这么大的工程,没雇过一辆车,没请过一名小工,也是第一。

    20年过去了,我当初的想法没有改变:人民学校人民建,人民学校人民办,办好学校为人民。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为一个湖州人,我感到荣幸,能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全程参与师专迁建工作。 20年前师专的迁建不易,省委、市委两级领导都非常关心,特别是当时的市领导,在师专迁建项目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俞国行、沈荣林、张维娟等领导功不可没。湖州市老百姓付出了很多,短短52天里捐款过千万,创造了奇迹。

    在那两年里,华丰村的村民、无私捐款的市民、工地上的建设者、部队的官兵……给了我太多的感动。

 

——陈松源

迁祖坟办教育

 

    1995年8月8日省长办公会议通过师专迁建项目时,我还在深圳。 1994-1995年间,我被派驻深圳,担任湖州市驻深圳办事处主任。项目确立后,我被调回湖州,时任师专副校长,具体负责迁建项目,包括征地、建设、搬迁等。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两年内必须完成搬迁。迁建工作刻不容缓,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

    学校新址选在了原环渚乡华丰村,当时环渚乡政府以东无桥无路,还是一片农田。为了营造迁建的氛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一个月后,即9月10日教师节那天,在位于华丰村的新址上举行奠基仪式。

    等我们办完手续,跟环渚乡华丰村对接时,离9月10日只有七八天时间了。到黑板桥现场一看,才发现地里有一些村民的祖坟。湖州人有个习俗,只有冬至才能迁坟。时间这么紧,已经等不到冬至了。村里接待我们的村领导说,“教育是大事情,对子孙后辈都有利,一定要支持”,马上组织了人员,去动员村民搬迁祖坟。为了教育事业,普普通通的村民们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我今天回想还是很感动。

    黑板桥一带没有路,我们和村里调了几辆翻斗车填土铺路。教师节前下了几天的雨,地上泥泞不堪,临时又加铺了钢板。奠基仪式相当成功,阵容强大,近700人参加。

 

52天捐款过千万

 

1996年3月21日,上午10时,湖州影剧院座无虚席。

    主席台上方,一条鲜红的横幅徐徐下滑。“湖州师专迁建捐资动员会”,雪白的宋体字分外庄重醒目。

    霎那间,全场爆发出阵阵掌声。

    科教兴市。尽我一份力,建好新师专。

    ……

    20多年前,马雪枫写的那篇《一个奇迹刚刚发生》的文章里记录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当天会上,市领导及10多个部门单位当场捐了169万元,之后全市捐款超过1000万。我不知道具体牵动了多少人,应该有几万人、几万个家庭。神奇的52天里,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德清氟塑料厂厂长童连山捐“五个一”,包括1万块钱、1块砖、1片瓦、1包水泥、1公斤钢筋。童连山说砖瓦表示我要为师专迁建添砖加瓦,水泥钢筋象征凝聚力,表示师专迁建要靠大家努力。

    我们收到了来自监狱的一封信,“……今天我们的钱是干净的,从生活费和微薄的稿费中节省出来,为我们新建的‘师专’添一块砖、加一块瓦……(附人民币520元)”……

    很多人来捐款,有上门送的,也有邮寄的。光彩体育馆、光彩体育场,是全市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捐资建造的。那个时候,湖州师专几乎天天出现在报纸上,也挂在湖州人的嘴边上。后来,我们在西校区建了一个恩泽碑,个人捐款500元及以上的,单位捐款1万元及以上的,名字都刻在了碑上。

 

14个月完成三年工期

 

    等我真正办完所有迁建的手续,已经是1996年的四五月份了。 5月15日,在华丰村的农田里打下了师专迁建的第一根桩。师专迁建是个交钥匙工程,建设主要由城建委负责,学校更多的是配合。

    14个月要完成正常三年的工期,设计人员、建筑工人、项目负责人付出太多太多了。大家不仅要赶时间、赶进度,还要克服资金短缺的难题。那是一个干事业的年代。条件这么艰苦、困难这么多,大家还自我加压。原中房集团湖州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何元璋提出要尽最大的努力保证迁建成功;原城建委陆坤轩主任、祝时伟副主任要把师专工程做成精品;原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党委书记沈福康,提出按正常进度提前一倍;原市建筑设计院沈儒新院长带领同仁边设计边施工……

    1000多名工人都住在工地上,白天接着晚上干,没有假期、没有休息天。西校区的教学楼、行政楼的地板都是水磨石。这个工作非常枯燥,工期长、要求高、回报低,需要工人一遍一遍地打磨。工期这么紧,工程质量却很好,后来拿了质量奖。

    当时,我们还在工地上创办了一所民工政治学校,这是全国首创。由师专的师生每周帮着民工们出一期黑板报,给他们去放电影,组织慰问演出,想方设法帮工人朋友们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1996年除夕夜,迁建工地上也没有停工,工人们照样顶着刺骨寒风加时作业。一天的劳作之后,每个工人从工地食堂领到了一份丰盛的晚餐:1/4只鸡、4只酱煨蛋、一块红烧肉和一条酥鱼。这是民工政治学校为工人学员送去的年夜饭,感谢他们的付出。

 

整体搬迁没雇一辆车

 

    20年前师专迁建,还有一个奇迹:学校整体搬迁,这么大一个工程,没有雇过一辆车,没有请过一次小工。

    当时,我们联系了军民共建模范单位驻湖某部,邀请团长亲自担任搬迁总指挥。驻湖某部帮我们制作了详细的搬迁计划,并派出了18名官兵、8辆卡车,卡车两侧悬挂着鲜红的横幅。1997年7月1日上午,搬迁车辆从人民广场出发,在湖州城里巡游一圈后,才开往新校区。师专搬迁了的消息,当时家喻户晓,影响很大。

    湖州师专内,300多名教师和300多名学生自愿投入了搬迁工作,10天时间完成搬迁的主体工作。当时,学校的师生都深受鼓舞。我记得,7月1日的那天晚上,从来不喝酒的校长蔡清江也端起了酒杯。10年努力换来的新学校,亲历者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头版:http://ehzrb.hz66.com/hzwb/html/2017-04/14/content_328682.htm

 

二三版:http://ehzrb.hz66.com/hzwb/html/2017-04/14/content_328702.htm

 

           http://ehzrb.hz66.com/hzwb/html/2017-04/14/content_328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