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晚报:守望教育就是守望未来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7-04-18

    2017年4月18日,《湖州晚报》A06版以《守望教育就是守望未来》为题,报道湖州师专迁建20周年。全文如下:

 

守望教育就是守望未来

 

    1982年,我17岁进校;1985年,我20岁留校任教,站上了湖州师专的讲台;2014年,我48周岁,组织调动,我离开湖州师院,整整32周年。湖州师院30余年的巨变,和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高度契合。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的成长、我的情感都曾在这里热烈,师院的精神也深深融入了我的血脉。

    20年前,我亲历与见证的湖州师专迁建,是省市两级领导,是全市人民,是全体师专人对学校、对教育的忠诚守望。因为这份挚爱、这份坚持,湖州师专从命悬一线到柳暗花明,从背水一战到绝处逢生。可以说没有20年前学校的迁建,就没有湖州师院的今天。

大家都铆了一股子劲

    1995年,我三十而立,家安在老师专红楼最西头的二楼。这幢楼是当时的教工宿舍,住了10多户教师家庭。

    一天晚上8点多钟,有人在红楼底下喊我的名字。

    我跑出去一看,是我们的老书记蔡清江。他跟我说,家健现在有个非常艰巨,也是非常光荣的任务,这个任务非你莫属。听老书记讲完,我才知道是为省里来的师专搬迁项目论证小组写一份论证报告。

    据我所知,之前师专迁建的事已经上了一次省长办公会议,因为多种原因被搁置了。这次,省政府又派了一个项目论证小组,由省府办、省教育厅的四个人组成。这次要论证的,就是“湖州师专还要不要办?怎么办?要不要搬?”的问题。省里论证小组当晚就住在一墙之隔的湖州宾馆。当时的师专只有30多亩土地,真的是老书记说的“有校无园,有操无场”。1994年,国家教委还向学校亮了“黄牌”,两年内如不改变现状,即停止招生。学校可以说是命悬一线、濒临绝境。这次省里来评估,是给了一线生机,有可能在绝处逢生。

    白天看了学校的情况,听了蔡书记的汇报,论证小组组长、原省教委副主任阮忠训很受感动。国家教委的黄牌来了,湖州师专的师生不但没有气馁,还提出了“要用黄牌换金牌”。其实,大家是心里铆了一股子劲,如果我们自己都气馁了、放弃了,学校真的有可能被撤销。吃晚饭的时候,阮忠训跟老书记说,你们马上回去写个论证报告,明天一早交给我,我带回杭州。这是阮忠训给湖州师专人的机会,我们珍惜还来不及。

    当时,我儿子还很小,只有一岁多,一家人蜗居一室。那天晚上我挑灯夜战,在这个房间里手写了一篇充满感情色彩的论证报告稿。在论证报告里,我把湖州师专新校区“选”在依山傍水、风景怡人的仁皇山脚下,我觉得这才是治学读书的好地方。到了早上5点多钟,手稿完成了。我打电话给学校办公室的打字员包伟英,把她从家里叫过来。两个人一边打字一边校对,到凌晨6点多钟顺利地把铅印稿交给蔡书记、交到了论证组的手上。

    阮忠训拿到稿子后,被我们师专人的执著感动,当场说“湖州师专办事效率这么高,精气神都在,这所学校非搬不可、非办不可! ”从此以后,阮忠训跟师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阮忠训为人随和,工作认真而细致。迁建工程动工后,总是利用双休日轻车简从,穿着高统雨靴隔一周来工地看一次。

断了四根肋骨还站在台上

    1995年8月,湖州师专搬迁项目通过了。师专迁建,一期工程建设投资需要7000万元,包括校外配套建设总投资需要1个亿资金。省里补助了2000万元,其余5000万元需要湖州市自己筹措。当时市里尽最大努力也只排出了4000万元资金,还有1000万元需要大家来想办法。

    为了师专迁建,市委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捐资助学的动员大会就开了好几次。学校里老书记也在四处奔波,由于劳累过度,他在楼梯上滑倒了,摔断了四根肋骨。5月10日下午,第三次湖州师专迁建捐资仪式在市政府第一会议室举行。那天有11家单位捐资。因腰痛得不能动,老书记不能骑自行车。他从学校一位老师那里,借了一根一尺多宽的皮带,绑在自己的腰上,把整个上半身固定住。他慢慢地走到会场,竭力摆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根据会议的安排,老书记要上台向11位单位代表鞠躬表示感谢。我担心他的身体,拉着他,不让他上台。书记轻轻地拨开我的手,满心欢喜地走到台上。当他深深地弯下腰去、鞠第一个躬时,我的眼泪涮地流了下来。心里那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一辈子都忘不了。眼前老书记的形象变得模糊,恍惚间他竟成了现代版的“武训”。鞠完11个躬时,豆大的汗珠从老书记的额头上沁出。活动结束后,我问他痛不痛。老书记笑着说,心里激动得很,哪里还晓得痛,鞠躬也表达不了那份感激。为了办学,58岁的老书记已经没有了自己。

    与师专荣辱与共,为迁建不辞劳苦,为教育执著守望,这种精神在当时每一个师专人的身上都能找到。迁建时陈松源身体不好,经常要晕倒,加班加点拼命工作是常态。从1994年到1997年间,有关迁建的工作材料、报告,我手写了六七万字,整整两大牛皮纸袋,现在都还很好地保存着。 1999年创建求真学院,我们靠的也是这种精神。为了争取独立学院的办学资格,顾不上与汽车底盘齐平的洪水,老书记和教务处长杨金田绕道去省厅申请;为了一份独立办学场所的租赁合同,确保在省厅申请的老书记能拿到批件,我顾不上从自行车上摔到洪水里的一副狼狈相,浑身湿透出现在农行行长办公室,签下合同,直接传真给在省厅的蔡书记。最终,专科的“老子”生了个本科的“儿子”。靠的还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老师专精神。

师专是湖州人民的大学

    1996年3月,为了师专迁建市里两会齐开,先开湖州市干部大会,结束后又在同一会场召开湖州师专迁建动员大会。当时,原市委副书记沈荣林在会上宣读的报告第一稿是我拟的,标题是《湖州师专是湖州人民的大学》,开头第一句话就写道:“湖州师专是湖州人民唯一的大学。 ”

    血浓于水。52天里,湖州各界捐了1000多万元,

    这个奇迹、这些数字和故事我一辈子不可能忘记。童连山的家,我和老书记去过,谈不上富裕甚至有点寒酸。 1997年的500元钱,是很多普通市民1个多月的工资,他们却慷慨解囊。 14个月完成建设,10天完成搬家。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这些事情都是不可能办成的。只有亲历过,才能真正体会这份情感的厚度和力量。

    有一年高考,二中考点接送孩子的家长没地方停车,把整条学士路都堵住了。当时,我还在湖州师院工作。看到这一幕,马上跟保卫处打电话,让他们主动打开湖州师院的校门,把这些焦急的家长请进来,请他们把车停在师院。那天下午,学校所有校领导和行政人员的车都被堵住了,一辆都出不去,大家都不能按时下班。二中朱建民校长很感激,打来电话道谢。我告诉朱校长:在湖州师专最困难的时候,是湖州人民帮助我们迁建学校,这份恩情值得永远铭记!为市民服务也是一种感恩与回报。

    今天,我们依然深情回望,依然能从回望中感受温暖、引为豪迈。因为湖州师专的精神脉络不能断,学校和湖州人民的血脉亲情必将共存永续。

    20年前,如果您是师专迁建工作的亲历者、见证人,曾经是出钱出力的市民、是让出土地的环渚村民、是挑灯夜战的施工人员,请您拨打晚报96345或发邮件至36111009@qq.com,诉说您的故事,分享您的感动,为学校、为湖州留下一份有温度、有热度、有力量的记忆。

周家健

    1982年就读湖州师专首届政史专业,198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湖州师专党办、校长办主任,湖州师院党委副书记,现任湖州职院党委书记。湖州师专迁建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http://ehzrb.hz66.com/hzwb/html/2017-04/18/content_3291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