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日报:“互联网+扶贫”走进贵州乡村 大学生志愿者帮扶农民建立电商平台

来源:商学院 发布日期:2017-08-17

    2017年8月4日,《湖州日报》A08版以《“互联网+扶贫”走进贵州乡村——大学生志愿者帮扶农民建立电商平台》为题,报道我校商学院“浙青春,正黔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帮助贵州洋塘村建立电商平台,并设立实践基地的行动。全文如下:


“互联网+扶贫”走进贵州乡村


大学生志愿者帮扶农民建立电商平台


    本报讯“真没想到,大学生志愿者帮我们建起了电商平台,以后,我们村里的土特产也能卖到全国各地去了。”看着在田间地头忙碌地记录数据和拍照的大学生们,贵州省贵安新区马场镇洋塘村村支书彭燏看到了新的希望。
 

    洋塘村曾是该镇出了名的9个贫困村之一,基础设施欠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贫困村的帽子一直扣在447户村民头上,也始终压在每一名村干部、每一名党员的心上。近年来,该村主动适应新常态,攻艰克难,提出了一系列“心系群众”的发展措施,推行“1+3发展模式”,村子的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然而,看着葡萄藤上的累累硕果、排排矗立的猕猴桃支架和渠渠绿油油的蔬菜,彭燏又有了新的烦恼。“你看,这是区里和镇里联合帮我们建立的食用菌基地,多好的菌子,可是我们没有送货的渠道,这么好的菌子只能分给村里人或者拿到镇上去卖。如果全部卖出去,给村民增加收入该多好啊。”他说,村里也考虑过建一个电商平台,但是大家没有这方面的技术。
   

    正当他愁眉不展之时,来自千里之外的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带来了好消息。 7月下旬,商学院“浙青春,正黔行”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大学生们走进洋塘村,利用专业知识,通过“互联网+扶贫”“电商扶贫”“特色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方式,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好的经济及生态效益。
  

    在洋塘村的第一天,志愿者进行了明确分工:走访、调研、查资料,详细了解和掌握洋塘村的“家底”。马不停蹄,一部分人跟着村委会主任万顺从了解洋塘村的经济状况,另一部分人走进农家调研,分发宣传手册。“来之前,我们做了功课。”团队负责人介绍,在前往贵州之前,志愿者进行了备课,即到湖州的各大企业学习成功经验,希望将湖州优秀企业的创业经验传播到贵州地区,给村民们带来有针对性的发展意见和建议。

 
    在村里的日子,志愿者忙着和村民聊天,收集数据,查阅食品电商的申请相关情况。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学生们扛着相机、电脑,随时记录电商平台建设所需要的材料。炎热的天气,让志愿者的衣服常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他们热情不减。

  
    7月22日,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暨商学院精准扶贫观测点在洋塘村挂牌成立,把科技扶贫变成了一项湖州师院大学生的长期工作。“很好,很好,我们正需要这个。”村委会主任万顺笑着说,最怕“一阵风式”的扶贫,现在建起了实践基地,以后就有了“好参谋”,村里的发展大计也能找大学里的专家们商量了。眼看着社会实践就要结束,但由于《食品安全许可证》的申请需要一段时间,电商平台没法立即运营。实践团队决定,将样品和其他一手材料带回学校,一边完善电商平台的建设,一边等待《食品安全许可证》下发。“我们作为商科学子,能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又看到对农民有帮助,自己心里也高兴。”团队负责人何宝感慨地说。

  
    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7-08/04/content_346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