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湖州晚报》5版以《湖师院全科医生成“香饽饽”》为题,报道我校培养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全文如下:
培养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湖师院全科医生成“香饽饽”
陈小琴是湖师院首届定向农村社区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农村社区医生,除了日常门诊,她还负责当地慢性病管理及农民体检。今年,湖师院招收193名定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本科和专科专业新生。这些学生也会像陈小琴一样,分配到湖州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让大家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
昨天上午,吴兴区环渚街道卫生院塘甸村服务站里, 30多位村民正在排队接受体检。“像感冒之类的小病,我们都习惯来这儿,这里的陈小琴医生很负责,特别热心。”正在接受检查的吴大妈,对家门口的全科医生赞不绝口。
免学费定点培养全科医生让村民很放心
2007年,针对农村卫技人才后继乏人的现状,市政府委托湖师院开展订单式培养,为湖州地区农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定向免费培养大专层次的社区卫生人才。 8年来,学校共招收定向培养社区全科医生1883名,其中本科层次全科医生351名、专科层次助理全科医生1532名,这些学生分期分批全部奔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012年,浙江省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开始招收本科生,湖师院医学院和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两所院校承担本科层次社区医生的培养任务,湖师院首批本科招生115名。 2014年开始,临床医学专业列入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
为了让全科医生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岗位,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提出“一优化 两加强”为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主干课,减少公共必修课,适当压缩医学基础课,充实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必修课,强化人文课;加强预防保健知识,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
课堂上,老师经常充当病人,学生则是社区医生,从病症、用药、禁忌等方面,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实用的医学知识。“这种方式有点像民间师傅带徒弟,实用性强。”湖师院医学院沈志坤教授介绍说,为培养真正“用得上”的农村社区卫生人才,学校建立以县级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条件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全科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根据教学,安排学生定期到基地见习、实习。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检验,定向培养的社区医生“带头兵”,以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赢得卫生院领导、同事和乡民的认可。在学校档案室里记者看到,首批社区医生毕业生工作表现情况调查中,58.9%在岗培养生被评定为优秀称职、 37.8%为称职、 3.3%为基本称职。各县区对社区医生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扎实,医疗、护理操作能力强,并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工作。
招生与招聘同步确保“留得住”
据悉,湖师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共招收193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服务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定向培养的学生,刚入学就和用人单位签好协议。“现在大学生工作不好找,读这个专业等于买了个保险,以后工作也不用发愁了。”一位2015级新生的家长送孩子来上学,感到一身轻松。
“人才肯定用得上,但也要留得住。”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说,“以前分配来的学生,没过几年就走了,没有编制,很难让他们安下心,扎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这一情况, 2012年起,湖州的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招生,首次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轨,即“招录同步”,把“编制”变成一种承诺。
按照“先填志愿 择优选拔 后签协议”原则,学校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按考生户籍,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定向招生与招聘,学生的学费可以在参加工作后向用人单位报销。
2007年开始,湖师院招收助理全科医生,是全省最早招收全科医生的学校。 2009年,湖师院成为浙江省定向农村基层全科医学教育基地。 2012年,湖师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省内4所大学入选。这是该校在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上又取得的新突破。
就在上周,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来湖师院考察,对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发展历程、办学条件、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与保障条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的建设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通过认证后,将对学校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门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将带动其它学科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的推进与实施。
http://ehzrb.hz66.com/hzwb/html/2015-09/24/content_250925.htm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