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王玉樑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 哲学研究又有新进展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06-02-21
       近日,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获悉,我校王玉樑教授主持,熊晓红教授,王国银、王伦光、陈维杰副教授,卢建军讲师参加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l世纪的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百年价值哲学的进展、局限及其走向”以良好成绩结项,其最终成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2005年年底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在4版显要位置进行了详实而深入的报道。
 
       该课题组对哲学发展阶段、西方价值哲学发展阶段,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价值哲学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对当今世界上存在着的两种形态价值哲学及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阐述,同时,梳理了适合价值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课题组还分析了我国近20多年居主导地位的满足需要论在我国流行的原因,指出其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逻辑矛盾。
 
       课题组提出,要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必须坚持全面、彻底的关系思维,反对唯主体论和唯客体论的单极思维。要正确认识价值的本质,必须坚持发展思维,坚持以人为本,从发展出发去理解价值。研究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主要是对社会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是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促进事物发展,促进主体特别是社会主体发展完善,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专家评价说,该研究从理论价值上看,指出了世界各国居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基本理论,特别是关于价值本质的理论,存在着理论混乱,导致100余年来长期停滞,陷于困境,其根本原因是崇拜自发性,当代价值哲学的这种局限是当代西方思想文化道德生活混乱的理论根源。要使价值哲学走出困境,必须从自发到自觉。该研究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对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走出困境,作了比较严密的分析和逻辑论证,既克服了一些当代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哲学的局限,又克服了国内一些学者只重视主体、主体性的作用,忽视客体、客体性对价值的作用的局限,从而为价值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