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教师共话专业建设子规划初稿主要思路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06-06-07

       学校二届三次教代会以来,《湖州师范学院报》就《校长工作报告》和学校“十一五”规划纲要已作了三期报道。现学校已着手修订子规划,校报从6月1日的226期开始分别介绍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校园建设、求真学院建设等5个子规划的主要思路,并邀请多名教师参加讨论,旨在集思广益,激发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和民主决策过程。

       226期请教务处介绍专业建设子规划主要思路。在对专业建设子规划初稿研读的基础上,三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和理解,从专业建设的理念等角度,发表个人之见解,以抛砖引玉。

                               湖州师院“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主要思路

       根据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专业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和具有一定优势的专业,努力培育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

       到2010年,我校新增本科专业20个左右,使专业总数达到50个左右,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15000人左右。其中2006年新增专业5个,2007年4-5个,2008-2010年三年时间每年平均新增加3个左右的本科专业。专业设置坚持社会需要、布局优化、基础优先三个原则,在专业结构上,努力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科类、管理类专业和具有明显特色的特色专业,形成以文、理为基础,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结构布局合理,优势、特色比较明显的专业格局。计划新增工学类专业6个左右,管理学类专业5个左右,文学类专业3个左右,理学类专业3个左右,医学类专业1-2个,教育学类专业1-2个。预计到2010年全校有文学专业10个左右,理学专业10个左右、工学专业10个左右,管理学专业10个左右,教育学专业6个左右。

      二、专业建设内涵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专业建设坚持分类建设、重点扶持、协调发展三个原则,大力实施重点专业、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对我校的专业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潜力、凝炼特色,分类建设,力争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建设,在我校建立起品牌突出、特色明显、优势集中的本科专业结构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坚实的专业保障;坚持有所为,为所当为,继续执行“扶大、扶强、扶优”的政策。通过动态的、竞争的、有序的机制,增强院系专业建设的责任感,促进优胜劣汰。

       通过新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新增5个左右省级重点专业1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上实现零的突破。出版省重点教材8本左右;获得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个左右,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左右,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主体,使各专业优势不断显现,并培育出省内品牌专业5个左右,校内品牌专业8个左右,特色专业3个左右,并争取拥有国内品牌专业1-2个。

       三、实现专业建设规划的几个抓手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学校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与指导工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大对新增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充分挖掘现有学科专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同类专业的优化整合,增设具有更好发展前景的新专业,不断提高专业的办学活力。

       2.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基础雄厚、充满活力、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高级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人才队伍。

       3.以学科建设为依托,课程建设为基础,促进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验与研究基地、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等转化为专业建设的内驱力,同时,以校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抬高专业建设平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以实施《湖州师范学院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学校从2006年开始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实施该工程,以此推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全面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5.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从办学条件上确保新专业建设与发展。新专业的办学标准符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本要求,整合现有实验设备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使之能为更多的专业实验教学服务。继续设立新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新专业建设。

       6.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管理体制,对学校专业建设的重大项目实施“立项先行、实效监督、滚动建设”的动作模式,健全和完善专业建设有关实施办法,严格专业建设过程管理,加强对专业建设的中期检查与全程监控,努力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成效。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李勇(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

       专业是高等学校中最基本的单元细胞。可以说,办教育就是办学校,办高校就是办专业。

       一、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建设的超前发展;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专业建设的超前发展,是指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具有超越意识,既要“瞻前”也要“顾后”;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是指专业的调整和改造要始终保持专业的生机与活力;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指专业结构和布局要协调合理,专业建设中的各要素要有序、协调、平衡地发展;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一是从专业建设内涵角度来考虑;二是从专业培养的目标角度来考虑。   

       二、专业建设中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

       近些年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对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使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有了重大变化并逐步趋向合理。但也由于部分高校专业调整的力度和幅度尚不够大,加之认识上的偏颇,仍然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影响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专业设置的短视行为、急功效应;专业布局中的重复设置、规模小效益低;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层次单一、比例失调。

       三、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与本校办学的基本定位和思路相吻合。      

       (二)专业建设必须处理好遵循教育规律与密切注视市场需求的关系,做到变化中求稳定,在稳定基础上求拓展。要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滞后性与市场需求的多变性的矛盾。在扩大专业规模时,注意在变化中求稳定,在专业数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高部分专业层次来拓展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专业内涵结构的系统支持。专业内涵结构的要素制约着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学科建设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支撑点,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支撑点,专业建设评估机制是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四)专业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这两个重点,深化我们的专业改革。

       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必然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然后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

强化大学理念

刘树元(人文学院 编审 民建成员)

       学校“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集中精力“建设8门左右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积极培育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力度”的目标。

       我们知道,大学必须有充分适应时代与经济发展的专业作为支撑,有良好的模块式专业内课程与教师和学者队伍作为保障。在专业设置上,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原则,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为导向,培养湖州、长三角地区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但是这种服务不应狭隘化,而是在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下服务地方,将培养人才的重点放在真正增强学生竞争能力上来。

       在专业建设中,要瞄准一流目标,对现有的专业内部进行战略结构调整。根据学校现有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关键性专业,应会大显其效。学科和专业建设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进行知识传承的基地,两者互为支撑。人文学院将文艺学定为突破方向,并整合各学科方面人才,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应该看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结构不合理,工科不够强大,文科等新办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上。这些专业建设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通过外引与注重教师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知识渗透,催生新的生长点来解决。

       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学校发展、专业提升的关键问题还是在强化大学理念上。随着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我校因规模扩大实行了学院制改革,那么专业建设也应该通过制度性设计,以合理、高效、创新的制度作保障,尊重高等教育客观规律,促进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要统筹各专业发展规划,尽快从外延发展转变到专业的内涵建设上来,切实解决目前专业建设中的矛盾。上质量,求特色,创名牌,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结构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巩固和发展以评促建的胜利成果。

增强全局观意识

张海洋(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专业建设子规划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目标,能结合地区特点和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措施得当。体现一定的前瞻性,有利于学校将来的发展。

       在专业设置上,树立全国大教育观。不能局限于浙江省或华东地区,要从全国人才市场需求考虑专业设置。目前,高等教育地域化格局不断淡化,多数高等院校已在全国多数省区招生,有的学校在招生已达到30%。我校在外省招生的规模要扩大。在专业设置时,要考虑专业的发展潜力。目前,已成为热门而社会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学校不应再增设,否则,四年后就业困难。

       要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障。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体,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有高质量的毕业生,专业才有生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除了考虑学历、职称因素外,还要考虑年历结构,专业结构。特别是一些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应列入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

       抓好实验室建设,是建设好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基础。实验条件是办学的基础条件,有完善的实验条件,才能为办好专业提供有利的保障。实验室建设包括: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各门实验课应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师,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实验室管理队伍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课的准备质量;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实验仪器在不断改进和换代,教学内容也随着在不断更新。只有先进的仪器,才能完成更新的实验内容,培养出现代的新型技术人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学校在专业建设上,要做好经济投入的计划,保证新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按时到位,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