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院有了一个蓝藻防治的教授研究小组
“保护水资源,离不开每一个人”
7月8日《湖州日报》2版以《湖州师院有了一个蓝藻防治的教授研究小组》为题,报道我校防治蓝藻,保护水资源。
记者 黄君
本报讯 “芦苇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从而对蓝藻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它是很好的一种适合在生态修复带种植的植物……”7月6日,在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韩志萍教授低头对着办公桌上的一大堆科研资料深思,如果在太湖南岸建立一条生态带,利用植物修复拦截蓝藻,那应该选择什么植物来担此重任呢?
太湖北部无锡段蓝藻的暴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市积极应对,提前防范,迅速形成了一道拦截蓝藻的“防护网”。与此同时,一股“防治蓝藻”的社会力量悄然形成,保护水资源已迫切地成为“蓝藻警钟”下的共识。
湖州师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党总支书记韩志萍的带领下成立了“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研究小组”。小组由包括韩志萍在内的5位教授组成,对蓝藻防治进行研究和可行性试验,在短时间内,通过收集、分析目前的科研成果,找一条因地制宜适合南太湖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捷径。
韩志萍此前研究的课题是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立刻转向防治蓝藻的研究,是为了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帮上一点忙。”同组的陈建中副教授,在攻读博士时研究的课题就很蓝藻有关。
经过对南太湖风向、风速、水质、水流,入湖口富营养化情况的测量和一个星期的加班加点,小组初步成了长大60多页的《南太湖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带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和工程示范》,提出了化工污染治理、治湖与治河相结合、太湖淤泥的生态疏浚、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太湖、适当控制太湖养殖业等诸多防治策略。
“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每一次接近太湖,接近流淌在湖州的每条河流,我们就想说,防治蓝藻的根本在于治理污染,保护水资源,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该研究小组的教授们呼吁:“全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珍惜和保护每一滴水。”
记者后记:从市节水办了解到,虽然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水资源现状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不容乐观,水源水质基本为3至4类水体,面临着水质型缺水的矛盾,特别是水部平原已经难以找到合格的饮用水源地,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