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的4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理学院占了半壁江山,拥有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特色初步形成,基础数学已在“多复变函数论”、“拟共形映射”和“李代数”三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尤其是在“多复变函数论”研究方向上拥有了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刘太顺和胡璋剑两位著名专家,这一方向的研究群体已成为了国内少数的几大研究群体之一,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理论物理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方向和凝聚态物理与计算物理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方法有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通过打造学科团队、凝练学科方向、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五项措施,理学院形成了学科建设比较优势,学科竞争力日益增强,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之路。
人才引进 打造学科团队
基础数学学科现有人员21名,其中教授8名(浙江省特聘教授即“钱江学者” 1名),副教授4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名,在读博士1名,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0名,浙江省跨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培养人员各1名,获浙江省“钱江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人员1名,浙江省优秀教师2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含目前正在公示的1名),1名成员已入选即将出版的“第十届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 Marqui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of 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理论物理学科现有成员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在读博士4人。其中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省151人才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优秀教师1人。博士后沈彩万研究员和王坚研究员有长期在国外著名实验室学习与合作研究的经历。
干事业需要人才,建学科需要强有力的学科团队。学校把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两个学科确定为优先发展的学科后,就确定了一个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那就是先引凤再筑巢,先把国内相关学科的拔尖人才引到我校来,从而产生人才引力,吸引其他高级人才来校干事业,慢慢形成学科团队,以学科带头人的向心力激发团队中个人的创造力,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基础数学学科的21名成员,近一半是近5年引进的,我校唯一一位省特聘教授刘太顺就是近两年引进的,他和我校自己培养的胡璋剑教授作为基础数学学科中“多复变函数论”研究方向的两位核心人物,使得这一方向的研究群体成为国内少数的几大研究群体之一,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2年,于少英教授从遥远的内蒙古来到江南的湖州,被聘为理学院院长,其时,理论物理学科只有一名硕士,在她的努力下,已培养引进9名博士。在于院长的带领下,理论物理学科2002年即被评为省级重点扶植学科,2004年升级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科团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梯队,没有合理的结构,就不可能有发展后劲。因此,理学院非常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五年来,青年教师外出深造达21人,评上高级职称15人,博士后沈彩万2005年评上研究员时年仅35岁,是全校最年轻的正高职称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资深教授们承担了这一义务。莫嘉琪是理学院的兼职教授,他在短短2年时间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有2位青年教师在他的指导下评上了高级职称。
凝练方向 提升学术水平
理学院在建设这两个省级重点学科过程中,无论在人力资源、学术资源、物质资源上都优先考虑建设这两个学科。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理学院非常注重凝练学科方向,基础数学学科就已凝练成“多复变函数论”、“拟共形映射”、“李代数”和“微分方程”四个稳定方向;理论物理学科也已形成原子核理论、凝聚态与计算物理、信息光学的理论与方法、数学物理和非平衡态物理四个稳定方向。
五年来,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丰硕。基础数学学科成员已在《中国科学》、《Pacific J. Math.》等国内外重要数学刊物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国家核心刊物和国际著名学术刊物160余篇,其中2006年在《中国科学》发表文章3篇;联合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前期研究专项)项目1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项目12项,目前正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理论物理学科有110多篇文章被SCI收录;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项,相关科研成果获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
理学院非常重视学术交流,理论物理学科几乎每年主办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不定期邀请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来为师生做报告或开展学术交流。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访问或交流。基础数学学科还根据四个不同方向建立了讨论班,定期进行学术报告和研讨,使一批青年教师在科研上脱颖而出;还每年招收一到两名校名访问学者,使日常学术交流活动更加频繁,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人才培养 形成品牌效应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理学院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于教学、科研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学科建设,使人才培养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学校向申报硕士点努力的过程中,理学院领先一步启动了研究生培养计划,基础数学学科与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联合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刘太顺教授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以理论物理学科为依托的物理专业今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并拥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学科负责人已独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有一些毕业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和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多名本科生考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今年物理专业已有本科生考取国外硕士研究生。
学科建设带动了人才培养工作。理学院鼓励学生加盟教师科研团队,参与到学科建设的梯队中来。学生聆听院士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交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科研能力,成为学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之一是长期坚持讨论班。近年来,基础数学学科已自觉建立了“多复变几何函数论”、“函数空间与算子理论”、“拟共形映射”和“微分方程”四个讨论班,讨论班定期进行学术报告和研讨,使一批青年教师在科研上脱颖而出。
学术交流 扩大学科影响
理学院学术氛围浓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理论物理学科,近5年来曾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学术会议5次,接待国内外同行专家来院学术交流近50 人次。同时积极支持鼓励本学科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短期访问和学术交流。基础数学学科定期邀请与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进行学术交流,近3年来年均邀请专家学术交流达40人次;同时积极鼓励本学科成员去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短期访问和做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扩大了基础数学、理论物理两个学科的影响,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