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中国著名歌词作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先生做客我校胡瑗大讲堂,以生动的讲述、丰富的史料、珍贵的旋律,串联起历史脉络,带领我校师生走近中国歌曲百年发展历程。
陈晓光表示,中国歌曲属于大众艺术,它普及率高,而且与时代发展进程紧密结合。他以时间为轴,讲述了中国歌曲100年来的历史脉络及发展情况,梳理了其中的关键历史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和时代特色。他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新音乐萌芽时期。当时,西方音乐理论、技术传入中国,清政府与民国初年派遣的留学生如李叔同、上海音乐学院创办者黄自等人,成为西方音乐的传播者。学堂乐歌兴起,由于原创能力不足,多采用欧美、日本及中国传统曲调填词。20世纪初,随着音乐教育的推进,中国歌曲逐渐开始了自主创作,有了第一首完整自主创作的歌曲——由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黄河》。这标志着中国歌曲从“拿来填词”走向“自主创作”,后续李叔同的《春游》等作品也成为这一时期的“开山之作”。肖友梅、黄自等音乐家,培养出贺绿汀、吕骥等专业音乐人才。他们投身音乐教育,为后续歌曲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陈晓光重点梳理了中国歌曲发展的三次创作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抗日救亡时期,音乐创作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抗战歌曲成为主流,如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各地音乐学院的建立,音乐人才增多,中国歌曲出现了第二次创作高峰。这一阶段的歌曲分为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两类,如《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草原之夜》《祖国颂》等。《东方红》《长征组歌》等大型音乐作品也应运而生,广播与电影成为歌曲传播的重要渠道,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作品传唱至今。第三次高峰始于改革开放后。“新潮音乐”与“流行歌曲”成为两大潮流,《祝酒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大海啊,故乡》等作品引发关注,成为这一时代的记忆。
他指出,中国近现代歌曲和社会、历史进程紧密结合,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迹。对于当代歌曲创作,应当更加注重作品质量。他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声”,希望同学们未来能传承音乐薪火,让中国歌曲继续书写时代篇章。
本次讲座史料详实、案例生动,不仅让我校师生系统了解了中国歌曲百年发展脉络,更激发了大家对音乐文化传承与教育责任的思考。
音乐学院傅同学表示:“陈老师讲到了很多具体的音乐作品,让我不仅加深了对不同时代音乐作品的理解,更通过旋律了解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在今后的音乐专业学习中,我会不断思考,希望将不同时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核融入自身的学习与实践。”
人文学院仇同学表示:“陈老师的讲述让我深切感受到音乐与时代发展的密切关联,借由具体的音乐作品,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对我来说更加直观、生动了。先生的解读让音乐和历史都有了温度,我们仿佛穿越时光,触摸到不同年代的家国情怀,也更理解了音乐是镌刻历史、传递精神的鲜活载体。”
大讲堂结束后,随即举行了著名词作家晓光创作指导会。陈晓光与音乐学院师生代表围绕歌词创作理念、文字情感表达及时代主题融入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互动。
学生记者:朱瑞婷、谢晨奕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