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2025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结果先后揭晓,我校共斩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获得省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5项。获奖质量与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
理学院方晓伟老师指导的作品《基于优化模型的NIPT时点选择与胎儿的异常判定》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该作品聚焦于新生儿健康保障领域,围绕NIPT时点选择与胎儿异常判定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1992年创办,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属于A类竞赛。该竞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2025年,来自全国1837所院校/校区的68311队(其中本科61463队、高职高专6848队)、20多万人报名参赛。经全国专家组评审,最终本科组有295支队伍荣获全国一等奖,获奖比例为0.48%;1205支队伍荣获全国二等奖,获奖比例为2.0%。
理学院郑敏玲老师指导的作品《“政策温度”孕育杭州“六小龙”?——显性指标与隐性网络感知的双维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体系研究》 荣获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该作品以十大城市为样本,结合熵权法、LDA、BERT-BiLSTM-CNN等算法,融合多平台评论数据,修正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揭示政策支持等关键因素,为人才战略制定提供新依据。此外,方晓伟老师指导的2组作品分别荣获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宋涛老师指导的1组作品荣获全国三等奖。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于2009年创办,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主办。该竞赛旨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学习统计、应用统计的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以适应大数据时代高校及统计部门对统计人才的培养要求。2025年,来自全国27个赛区的885所院校、30941支参赛队伍(其中本科队伍25436队,研究生队伍5505队)、共计92823名大学生参赛。经全国专家组评审,最终本科组60支队伍荣获全国一等奖,获奖比例0.24%;118支队伍荣获全国二等奖,获奖比例0.46%;407支队伍荣获全国三等奖,获奖比例1.6%。
学校始终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育人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将建模思维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通过创立建模社团、举办校内建模竞赛、搭建实训平台等举措,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为备战本年度建模竞赛,理学院提前谋划、精心部署,组建了一支由资深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项指导团队,制定了系统的备赛方案。备赛期间,指导教师团队全程跟踪指导,从理论知识的梳理、经典模型的解析,到真题的实战演练、论文撰写的规范,为参赛学子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面对赛事中涉及的跨领域复杂命题,参赛队员毫不退缩、迎难而上,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突破瓶颈,在反复的推演中完善方案,充分展现了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竞赛类别 | 作品名称 | 参赛学生 | 指导教师 | 获奖等级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基于优化模型的NIPT时点选择与胎儿的异常判定 | 洪茜茜、沈晓婷、汪邢菲 | 方晓伟 | 国家一等奖 |
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 | “政策温度”孕育杭州“六小龙”?——显性指标与隐性网络感知的双维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体系研究 | 倪奕涵、朱莎莎、陈德根 | 郑敏玲 | 国家一等奖 |
CNN-BiLSTM-Attention与SDM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预测及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的关联效应研究 | 吴佳琦、张时以、杨怡 | 方晓伟 | 国家二等奖 | |
智模融合,颐养先知——基于AI赋能的老年人失能风险评估与预测研究 | 王佳玲、丁凡晢、王月暄 | 宋涛 | 国家三等奖 | |
基于GM-GRU—GM-LSTM—ResNet模型的居民消费与数字经济协同效应及时空演变研究 | 闫雨洁、赵莹、张婧菁 | 方晓伟 | 国家三等奖 |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